赵少康的录音笔就那么亮晃晃放在了桌上。空气没什么起伏,他的声音像是冬天里懒得动弹的一块冰,缓缓地抓着侯友宜不放。到底和韩国瑜现在啥关系?能不能坐下来聊清楚?大概是媒体和党内外都盯得紧,老赵嘴皮子比寻常还利索,追问得也没任何余地。台面上很静,但侯友宜不停挪着眼前那张椅子,动作一连串,像是下意识掩饰什么。现场在听的都没忍住把目光聚在那把椅上,都想看出个端倪。可偏偏,他一番长话兜转,最后该说的道歉,却一句没吐出口,像是卡在了嗓子里。

这样的小动作,好笑么?其实那天之后,网络全在疯传椅子的梗图。热度近乎蹭上了热搜。韩国瑜的椅子干脆被网友戏称成了“韩国椅”,一来二去,侯友宜也改了花样成了“侯友移”,移来移去的意思。挺滑稽,但火爆。公众爱看这种细节游戏,甚至就把政治严肃感丢一边。看笑了,可细想又像是在泄愤。这说明啥?是不是人们早就觉着,这种表面兄弟情根本假得令人作呕?倒也不是没人觉得侯友宜高高在上,但他真有底气骄傲吗?仔细想想,今年的他其实有点发虚。
赵少康当面,侯友宜倒也没回避话题,是不是真的心里梗着那口气?他说了很多往事,可道歉这事就怎么也说不出口。他当真是太看重自己的面子吗?有人说他自尊心太强,不愿认输。也有人觉得,他怕的不过是承认过错后落了个软弱的名声。这时候,网络对他家庭背景也翻了个遍。小时候他父亲是卖猪肉的,小时候的他也不是什么官宦子弟。家里寒酸,这不是谁都能理解的光景,本就不容易。他太太来自上海,在财经上算有一套,外人却只觉得这样组合有些不搭调。现在回头看,人生兜兜转转,他连点自负都谈不上,顶多有点被动自守。
可是,韩国瑜和侯友宜之间的疙瘩真有那么严重?党内的风声已不再是密不透风。7月初,国民党黄复兴党部67周年庆,人不少。椅子的事沦为笑谈,政治却一点不轻松。朱立伦又插了一脚,试图促成韩冰参选,和“英系”的吴沛忆、于美人比拼谁更有市场。韩冰拒绝,韩国瑜也不点头。表面上是父爱和谨慎,骨子里未尝没有对朱立伦那一口气。党内各方,彼此间的对视打量比桌上的所有椅子都复杂。外头人看着是权力博弈,台下的人却半信半疑:真能妥协吗?马英九、连战这些名字被一遍遍抬上桌,协调能解决吗?没人敢百分百断言。
韩国瑜说故事,还是7月1号那天。他讲得挺轻松,什么小孩成绩好、孝顺父母最后却被拜托去买烟——一个老套冷笑话。话糙理不糙。现场一片哄笑。朱立伦只能苦笑,韩冰的拒绝似乎成了答案。大佬们的算盘打得精,韩国瑜却根本不愿接招。理由可以很简单:韩冰还在加拿大读硕士,这种年纪扔到风风雨雨的选举里,是不是太早?如果是家长,能心甘情愿地让女儿进场吗?政坛舞台,刀光剑影。他不同意,作为父亲的倔强溢于言表。

说韩流早已消散,偏偏每一次政坛风波还是少不了要拉韩国瑜出来。马英九和韩国瑜,其实交情一般。吴敦义也曾无视过被孤立的韩国瑜,如今要真的谈和,谁服谁?韩流、韩冰这两道坎横在党内,连朱立伦也没多大信心。所谓“请大佬出面”,也许只是形式。连战倒还可能起到一点桥梁作用,毕竟元老余威尚在。这一次真的能换来什么结果?谁也不敢把话说死。倒是坐在会场的国民党老干部,斜睨着台上的人,嘀咕了句“这种态度,啥都干不成。”到底骂的是谁,不就一目了然?
如果说权力结构决定了所有人的博弈方式,其实更关键的是私心和不愿低头。侯友宜、韩国瑜,各自有各自的窠臼,没谁能完完全全拉下身段。朱立伦想依靠韩国瑜,利用他的民意基础来提升蓝营声量,韩家却和中央党部关系始终若即若离。当然,有些人认为利益场逼得每个人都得打点自己的算盘,表面团结、背地里分裂,才是常态。这么多年,国民党的惯常模式似乎也早就被群众看透。热门事件、尴尬桥段,最后变成线上梗图、社交话题。

可话说回来,韩冰真有那么大能量吗?照现在舆论看,外界对她其实充满好奇,但支持和质疑并存。她的风头毕竟离不开父亲光环。冷静分析,同样的问题放在其他政党身上、舆论也会闹得沸沸扬扬。年轻一代要出头,家长们的护犊心切和现实利弊,怎么选都为难。现在说韩冰不选,是不是过于保护?换个角度,这种场合下避让,也未必有错。说实话,有时候年轻人的选择更能让父辈看清自己的无力。时代变了,门道变了。下一步还指不定怎么翻盘。
时间拨回来,其实侯友宜最被在意的还是那句没说出口的道歉。明明一句话就能平息喧嚣,可他偏沉默。这算是一种偏执,也是一种莫名的坚持。难道让步真的那么难?但话又说回来,政治本身就很难用对错来划线。许多人觉得他只是不愿给对手机会。甚至,有部分基层倒觉得干脆一点别扭头,越是沉默越像是一种态度。可这终归是自相矛盾。侯友宜到底强势,还是其实怯场?估计连身边人都未必能讲得清。

党内的博弈打得火热,边上围观群众冷眼旁观。社交平台的梗图,电视上的舆论拼盘,党部里来来往往的协调消息,堆砌成了台湾政治的真实流动。这些表面上的笑闹不过是生活的调料。最后细究下来,每个人都各怀鬼胎。按理说,步步为营,局中人全都老练。但有趣的是关键细节反复成了放大镜下的焦点,反成了决定走向的变数。
现在有人问,接下来会怎么样?其实说到底,每次看都像看新戏,但舞台剧的主线其实没多少变数。外人琢磨里头的门道多,究竟谁会让谁一步,这种事谁又能看得明白?但就是这种不稳定才让观众乐此不疲。局面既僵又活,就像那把没人想多坐一会的“韩国椅”。
大家嘴上抱怨,脚下却还是原地打转。

慢慢看着,总要等到下一场风头到了,谁的椅子移得快,谁小动作最多,谁的沉默变成了热闹。有时候明明所有人都觉得这场剧早就没悬念,但又都盼着看能不能突兀来上点什么花样。其实,从来都不是看结果,是看过程。
这一圈下来,到底谁得了实惠?谁还是输家?谁会开腔认个错,谁又能真的彼此谅解?有意无意间,这些问题其实没人特在意答案。
神色如常的政客,热闹非凡的网络,冷静下来也许没谁真动了感情,只是大家都想看看,这次,轮到谁坐那把传奇的椅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