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空军近日宣布为F-22“猛禽”隐形战斗机推出新的“生存能力”升级包,试图通过增强红外防御系统隐身特性、雷达、电子战套件等功能,应对新兴威胁并延长其服役寿命。然而,这一系列升级不仅暴露了F-22在现代空战环境中的技术短板,更凸显其与歼-20等新一代战机的巨大差距。美国空军的努力看似积极,实则是在“补漏”,而这种补救措施远不足以让F-22重夺技术优势。
根据美国空军2026财年预算请求,F-22的“生存能力”升级包括红外搜索与跟踪吊舱、隐蔽副油箱、头盔显示器以及电子战系统增强等。其中,电子战系统旨在改进导弹发射探测能力,应对远程空对空导弹和地对空导弹的威胁。然而,预算文件透露,电子战系统的低速率初始生产决定要到2026财年第四季度才会作出,显示出升级进度缓慢。此外,F-22的AN/AAR-56导弹发射探测器虽提供球形红外威胁警告,但其性能是否能媲美F-35的分布式孔径系统仍存疑。

隐身特性方面,F-22的升级包括低可观测特征管理和镜面涂层测试,但这些改进更多是修补现有设计,而非突破性创新。相比之下,中国歼-20在隐身设计上已实现全向低可观测性,并在雷达散射截面控制上展现出更先进的材料与工艺技术。F-22的隐身技术基于20世纪90年代的理念,难以应对现代高灵敏度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的挑战。
电子战和红外搜索跟踪能力虽有所增强,但F-22的红外搜索跟踪能力以吊舱形式外挂,增加了阻力并削弱了隐身性能。相比之下,歼-20的红外搜索跟踪能力集成于机身,兼顾了隐身与探测效率。此外,F-22的副油箱虽号称“低阻力”,但在超音速飞行中仍不可避免地影响机动性和隐身性,而歼-20通过内置弹舱和优化的气动布局,已在航程与作战效能上占据优势。

歼-20作为中国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的代表,凭借其先进的设计与技术,已在多个关键领域超越F-22。首先,歼-20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分布式光电系统,其综合态势感知能力远超F-22的单一雷达与外挂传感器组合。歼-20的雷达不仅探测距离更远,还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,配合PL-15等远程空空导弹,具备“先敌发现、先敌打击”的能力。
其次,歼-20在超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上表现出色,其发动机(部分型号已装备WS-15)赋予了战机更高的推重比和灵活性。相比之下,F-22的F119发动机虽先进,但在燃油效率上已落后于歼-20的最新动力系统。
更重要的是,歼-20的网络战与协同作战能力更强。其数据链系统能够与无人机、预警机和其他作战平台无缝整合,形成体系化的作战优势。而F-22的通信套件升级虽在计划中,但其老旧的航空电子架构限制了其在现代信息化战场中的表现。
F-22机队目前仅有185架,其中战斗编码的仅143架,且维护需求高,可用率低。这与歼-20快速扩大的生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。F-22的升级虽试图延长其服役寿命,但预算文件显示,资金投入有限(2026财年仅9034万美元),且升级内容多为“修补式”改进,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其技术劣势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美国空军对F-22的未来规划充满不确定性。下一代防空(NGAD)计划的F-47虽已启动,但其服役时间和规模仍不明朗。F-22可能需要服役至2040年代,但其面对的威胁环境已远超其设计初衷。反观歼-20,不仅在技术上占据优势,还在不断迭代升级,配合中国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,已成为亚太地区空战的主导力量。
F-22的“生存能力”升级包与其说是技术革新,不如说是美国空军对其过时平台的无奈补救。面对歼-20在隐身、传感器、机动性和信息化作战等方面的全面领先,F-22的升级显得捉襟见肘。美国军方和一些盲目崇拜F-22的观察者需要清醒认识到,现代空战已进入全新阶段,固守老旧平台无法应对未来威胁。
加拿大pc预测